凸轮轴是发动机配气系统的核心部件,其轮廓精度(凸轮型线)和表面质量直接影响发动机的配气相位、动力性能及寿命。
凸轮轴加工需兼顾 “高精度型面成型” 和 “高强度表面性能”,工艺流程需根据材质(铸铁、锻钢、合金)和精度要求设计。以下详细介绍一下:

1. 毛坯制备:保证材质均匀性
锻造 / 铸造:
锻钢凸轮轴:采用模锻(热锻)制成毛坯,确保金属纤维连续(提高强度),毛坯余量控制在 3-5mm(减少后续加工量);
铸铁凸轮轴:采用砂型铸造或金属型铸造,需避免气孔、缩松(影响加工后强度)。
毛坯预处理:
退火 / 正火:消除锻造 / 铸造应力(锻钢件正火细化晶粒,铸铁件退火消除白口组织);
喷丸清理:去除表面氧化皮和毛刺,检查毛坯缺陷(如裂纹、缩孔)。
2. 粗加工:去除大部分余量,初步成型
核心目标:快速去除毛坯余量,为半精加工提供基准。
定基准:车削两端中心孔(作为后续加工的定位基准,需保证同轴度);
粗车各轴颈:用车床或数控车床粗车主轴颈、正时齿轮轴颈等,留 1-2mm 半精加工余量;
粗铣凸轮型面:用专用凸轮铣床(靠模铣或数控铣)加工凸轮,留 0.5-1mm 精加工余量(避免直接精铣导致刀具磨损过快)。
关键设备:数控车床(保证轴颈同轴度)、凸轮专用铣床(初步保证凸轮型线)。
3. 半精加工:提高精度,为最终成型做准备
重点优化几何精度,减少精加余量,降低精铣难度。
半精车轴颈:用数控车床精车各轴颈,留 0.1-0.3mm 磨削余量(保证轴颈尺寸精度至 IT8 级);
半精铣凸轮:用数控凸轮铣床(基于 CAD 模型的插补加工)修正凸轮型线,留 0.2-0.3mm 磨削余量(型线误差控制在 0.05mm 以内);
钻攻辅助孔:加工润滑油孔、定位销孔等(需保证孔位与轴颈的垂直度)。
关键技术:数控插补加工(替代传统靠模,提高型线一致性)。
4. 热处理:强化表面性能(核心工艺)
凸轮轴需 “表面硬、心部韧”,需通过热处理实现:
表面淬火(主流工艺):
感应淬火:对凸轮工作表面和轴颈进行局部感应加热(850-900℃),喷水冷却,使表面形成马氏体组织(硬度 50-55HRC),心部保持珠光体(韧性好);
控制要点:淬火层深度 1.5-3mm(过深易脆裂,过浅不耐磨),避免淬火变形(需用专用定位工装)。
替代工艺(特殊材质):
渗碳淬火(锻钢件):整体渗碳后淬火,表面硬度 58-62HRC(适合高负荷发动机);
氮化处理(合金铸铁):表面形成氮化层(硬度≥65HRC),变形小但成本高(用于高精度场景)。
5. 精加工:保证最终精度和表面质量
通过磨削去除热处理变形,达到设计精度。
磨轴颈:用多砂轮外圆磨床(一次装夹磨削所有轴颈),保证轴颈圆度≤0.003mm,表面粗糙度 Ra≤0.8μm;
磨凸轮型面(最关键工序):
用数控凸轮磨床(基于闭环反馈的伺服系统),通过金刚砂轮磨削(砂轮粒度 80-120 目);
控制要点:型线误差≤0.02mm,表面粗糙度 Ra≤0.4μm(降低运转噪音和磨损);
检测:用三坐标测量仪在线检测凸轮轮廓,实时修正磨削参数。
精磨端面:保证端面与轴心线垂直度≤0.01mm(避免装配时轴向窜动)。
6. 表面处理与最终检验
表面清理:去除磨削毛刺(用砂轮或专用去毛刺机),清洗表面油污(超声波清洗);
最终检验:
尺寸精度:轴颈直径、凸轮升程(用千分表或激光测径仪);
型面精度:凸轮轮廓(三坐标测量)、相位角(专用相位仪);
表面质量:硬度(洛氏硬度计)、粗糙度(粗糙度仪)、有无裂纹(磁粉探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