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开成精密五金有限公司专业从事五金零部件及塑胶零部件的生产与销售。

精密零部件加工生产厂家

4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动态

讨论一下CNC加工有哪些常见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文章出处:公司动态 责任编辑:东莞开成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5-08-01
  ​CNC加工(计算机数字控制加工)凭借高精度、高效率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领域,但受设备精度、材料特性、程序参数、操作规范等因素影响,易出现各类问题。以下是常见问题及针对性解决方法:
CNC加工
一、尺寸精度超差(加工尺寸不符合图纸要求)
表现:
零件实际尺寸与图纸公差范围不符(如直径偏大 / 偏小、孔位偏移、平面度超差);
同一批次零件尺寸一致性差(忽大忽小)。
常见原因及解决:
刀具因素
刀具磨损 / 钝化:切削刃变钝导致切削力增大,产生让刀现象(如铣平面时中间凹陷)。
解决:定期检查刀具磨损情况,及时更换刀片或重磨刀具;采用涂层刀具(如 TiAlN 涂层)提高耐磨性。
刀具安装误差:刀具伸出过长(刚性不足)或刀柄跳动量大(>0.01mm)。
解决:缩短刀具伸出长度(尽可能悬伸量≤5 倍直径);用百分表检测刀柄跳动,更换精度更高的刀柄(如热缩刀柄、液压刀柄)。
程序与参数设置
编程坐标系偏移:工件坐标系(G54-G59)设置错误,或对刀时刀具长度 / 半径补偿值输入有误。
解决:重新核对坐标系原点(用寻边器或千分表校准);检查补偿值,通过试切法验证(如试切外圆后测量实际尺寸,修正补偿)。
进给速度 / 主轴转速不合理:进给过快导致刀具让刀,转速过低产生挤压变形(如铝件粘刀导致尺寸变大)。
解决:根据材料调整参数(如 45 钢铣削:转速 1000-2000rpm,进给 50-100mm/min;铝件可提高转速至 3000-6000rpm)。
设备与工装
机床导轨间隙过大:长期使用导致丝杠、导轨磨损,反向间隙超差(如 X/Y 轴反向移动时尺寸突变)。
解决:通过机床参数补偿反向间隙(如 FANUC 系统的参数 1851);严重时需更换丝杠或导轨。
夹具定位不准:工件装夹时未完全贴合定位面(存在间隙),或夹紧力过大导致工件变形(如薄板件夹持后翘曲)。
解决:清理定位面杂质,用塞尺检查贴合度;采用多点均匀夹紧(如薄板用磁性工作台或真空吸盘),减少变形。
二、表面质量问题(粗糙度超标、纹路异常)
表现:
表面粗糙(Ra 值超差)、有刀痕、振纹(波浪状纹路)、粘刀瘤(铝件常见);
镜面加工时出现雾状或划痕。
常见原因及解决:
切削参数不合理
转速过低 / 进给过快:切削厚度过大,表面残留刀痕深(如铣削时每齿进给量>0.1mm)。
解决:提高主轴转速,减小进给量(如精加工时每齿进给量≤0.05mm)。
冷却不足:切削热过高导致材料熔焊在刀具表面(形成积屑瘤),划伤工件表面。
解决:增加切削液流量(确保充分冷却切削区);铝件使用专用乳化液,钢件用极压切削油。
刀具与路径
刀具刃口质量差:新刀未修磨(刃口有毛刺),或刀具后角过小(摩擦过大)。
解决:刀具刃口进行钝化处理(去除毛刺);选择大后角刀具(如铝用刀后角 15°-20°)减少摩擦。
走刀路径不合理:顺铣 / 逆铣选择错误(如逆铣时刀具挤压工件,易产生振纹);进给方向突变(如拐角处未减速,产生冲击)。
解决:精加工优先顺铣(尤其钢件);拐角处添加 G02/G03 圆弧过渡,或设置拐角减速参数(如 FANUC 的 G61 精确停止)。
设备振动
机床刚性不足:高速切削时主轴或工作台共振(如铣削细长轴时产生颤振)。
解决:降低切削速度至共振频率以下;增加辅助支撑(如用跟刀架支撑细长件);采用刚性更好的刀柄(如整体硬质合金刀柄)。
三、刀具问题(崩刃、断裂、寿命短)
表现:
刀具突然崩刃(切削刃缺口)、断裂,或使用寿命远低于正常水平(如正常可用 100 件,实际仅 50 件)。
常见原因及解决:
切削负荷过大
吃刀量过大:径向 / 轴向切深超过刀具承受范围(如 φ10mm 立铣刀切深>10mm)。
解决:根据刀具直径调整切深(立铣刀通常切深≤刀具直径,端铣刀可适当加大);采用分层切削(多次走刀减少单次负荷)。
材料硬度超标:工件硬度高于刀具适用范围(如用高速钢刀加工 HRC35 以上的淬火钢)。
解决:更换刀具材质(如硬质合金刀适合 HRC45 以下,陶瓷刀适合 HRC50 以上);对高硬度工件先退火软化。
装夹与操作
刀具装夹不牢:刀柄与主轴锥孔配合间隙大(如 BT40 刀柄锥度磨损),高速旋转时产生振动。
解决:清洁主轴锥孔和刀柄(去除油污、铁屑);定期检查刀柄精度,更换磨损严重的刀柄。
换刀时碰撞:程序错误导致刀具与夹具 / 工件碰撞(如 Z 轴深度未设置安全距离)。
解决:程序编写时添加 G00 快速移动的安全高度(高于工件 50mm 以上);首次加工前进行空运行模拟(验证路径)。
刀具选型错误
刀具类型不匹配:如用平底刀加工曲面(底部易产生过切),或用直柄刀加工大负荷工况(刚性不足)。
解决:曲面加工选球头刀,大切深加工选锥柄刀或刀柄加粗的刀具;根据加工类型选刀(如镗孔用镗刀,螺纹用丝锥 / 螺纹铣刀)。
四、程序与操作失误(撞刀、过切、漏加工)
表现:
刀具与工件、夹具或机床部件碰撞(撞刀);
加工区域超出图纸范围(过切);
遗漏部分工序(如未攻丝、未倒角)。
常见原因及解决:
程序错误
坐标计算错误:如绝对值(G90)与增量值(G91)混淆,导致刀具移动距离错误。
解决:编程时统一坐标系类型;复杂零件用 CAM 软件自动编程(减少手动计算误差),并模拟刀路。
刀具半径补偿方向错误:G41(左补偿)与 G42(右补偿)混淆,导致轮廓过切或欠切。
解决:根据走刀方向判断补偿方向(沿刀具运动方向,刀具在工件左侧用 G41,右侧用 G42);试切时采用单段运行,观察补偿效果。
操作规范问题
对刀错误:手动对刀时未清零(如 Z 轴对刀后未设置工件坐标系 Z 值)。
解决:使用自动对刀仪(提高对刀精度至 ±0.001mm);对刀后试切验证(如切端面后测量 Z 向尺寸)。
忽略安全检查:首件加工未执行单段运行、未检查刀具长度是否足够(如深孔加工时刀具长度不足导致撞刀)。
解决:严格执行 “首件三检”(自检、互检、专检);深孔加工前测量孔深与刀具长度,确保余量充足。
五、工件变形(加工后尺寸 / 形状超差)
表现:
薄壁件加工后翘曲(如手机外壳变形)、细长轴弯曲(如电机轴);
去除应力后工件尺寸变化(如热处理后变形)。
常见原因及解决:
切削力与夹紧力导致
夹紧力分布不均:如夹持薄壁件时单边用力过大,导致弹性变形(加工后松开夹具回弹)。
解决:采用 “多点柔性夹紧”(如用聚氨酯夹具),或在夹持处垫软质材料(铜片);减少夹紧力,通过增加切削液降低切削力。
切削力过大:如粗加工时吃刀量过大,工件内部产生残余应力。
解决:采用 “粗精分开” 加工(粗加工留 0.5-1mm 余量,精加工去除残余应力);对称切削(如铣削时从两边向中间走刀)。
材料与热处理
材料内部应力未消除:如铸件、锻件未经过时效处理,加工后应力释放导致变形。
解决:加工前对工件进行时效处理(如铝合金 T6 处理、钢件退火);粗加工后放置 24 小时,让应力释放后再精加工。

咨询

电话

黄先生

189-3821-1996

热线

座机热线

0769-81738388-858

微信公众号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

微信小程序

手机站

微信

手机站